The ancients said: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individuals will find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life-One is a will-ingness to accept and correct their own faults; another is the wisdom to know when to point out and correct the faults of others.” Scroll 46: Zhong Lun

written by Vera huang

本所研究室汙染問題向來是棘手難以解決的問題,由於「個案」不良行為,造成大家痛苦由來已久。在著手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之前,首先必須釐清該問題人物的行為,特別是為何會出現偏差行為,包括行為相關的時間、地點、原因等等。據了解本所個案無固定住所,以研究室為家,推論在環境制約之下是導致該個案無法維持個人衛生的原因之一。但執行機關人員表示,「本院四樓設有淋浴間可以使用,環境不該是構成無法維持個人衛生的主要原因」。據了解,該個案對學校地緣環境相當熟悉,環境既然非導致衛生不良習慣主要原因,可能是來自於惰性成分居多。既然該個案問題來自於惰性,如何協助個案改變不良行為,然而改變他人行為一大工程,並非容易之事。

本文以「周處除三害」為案例,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是典型透過教育方式,是道德勸說改正他人偏差行為的最佳案例: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是大家自小都耳熟能詳的故事,該故事來自於《資治通鑑》:
初,周魴之子處,膂力絕人,不修細行,鄉里患之。
處嘗問父老曰:「今時和歲豐而人不樂,何邪?」
父老歎曰:「三害不除,何樂之有!」
處曰:「何謂也?」
父老曰:「南山白額虎,長橋蛟,並子為三矣。」
處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
乃入山求虎,射殺之,因投水,搏殺蛟。遂從機、雲受學,篤志讀書,砥節礪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所謂三害分別為:「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龍、周處周子隱。」

【白話】西晉時期,有一個名叫周處的人,自小沒有人管教,遊手好閒,不肯讀書,但他長得高、氣力大,經常恃強凌弱。當地居民對他既討厭、又害怕。而義興附近的南山住著一隻白額猛虎,經常傷害百姓家畜;當地的長橋下又有一條大蛟龍,出沒無常。南山猛虎、長橋惡蛟、惡霸周處三者為義興帶來了極大的災害,當地人合稱「三害」,其中更以周處為甚。有一天,周處在街上遊蕩時遇到看到百姓都悶悶不樂。

他好奇下便向一位老人問:「今年的收成不錯,為何大家都愁眉苦臉呢?」老人無奈地告訴他:「義興三害未除,大家也樂不起來。」周處第一次聽到「三害」這個名稱,便問:「甚麼是三害呢?」老人就告訴他:「南山猛虎、長橋惡蛟,再加上周處你,不就是三害嗎?」周處聽後非常吃驚,想不到自己竟與猛虎惡蛟並列「三害」。他立志要改過遷善,於是執弓配劍,怒殺虎與蛟。然後更拜陸機和陸雲這兩位很有名望的老師,刻苦讀書、修養品格,最後更成為一代忠臣,百姓皆為稱頌。

周處驚覺自己是如此令人厭惡的存在,但面對過去種種罪惡,周處不知道要從何開始改正,於是他拜訪吳郡的名士陸機、陸雲兄弟。將自己過去種種錯誤告白:「我雖然很想改變,但恐怕寶貴的歲月已經被浪費掉,來不及了。」陸雲告訴他:「古語說體會後就要改正,你現在改變還來得及,只怕你沒有決心,不要擔心自己無法成名。」自此周處努力地學習,隔年就在吳出仕官職,吳國滅亡之後,在晉朝更努力地為百姓、為國家所用。

如何面對別人指正自己缺點,需要勇氣

《群書治要》〈改過篇〉提到:「先民有言,人之所難者二,樂知(知作攻)其惡者難,以惡告人者難」。古人曾說,人難以做到的有兩件事,一難是樂於別人指出缺點並加以改正,二難是把別人的錯誤指出來告訴對方。

周處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不斷改正與學習,改正偏差行為透過學習,出仕官職為百姓、為國家所用,周處突破了第一大難處。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但被人指正行為時,時常本能性地否定這些錯誤,當我對個案提醒著大家對於研究室臭味感到反感與抗議時,毫無意外向我表達出否定的反應。據了解個案衛生不良習慣持續一年之久,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領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面對自己缺點,相信很多人心中總是會出現一種「我就是個不完美的人」的姑息念頭,只要「我就是個不完美的人」念頭不斷出現,就無法跨出習慣領域,也就無法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改變習慣領域有時候需要透過外在一把鑰匙開啟自己的開關,需要一個如同教化周處的關鍵人事物。一個人又如何改變他人行為?是一個大工程,過程之中若一開始就設定高遠的目標,太不切實際,對於一個長期不願意維持個人衛生習慣、居無定所的人,要求他每天洗澡相當困難,改變一個人不良習慣領域,需要逐步改善。既然問題行為來自於惰性,接下來就是協助改變不良行為,改變,首先必須設定目標,本專案目標設定是減少該個案的不良行為,採取道德規勸,透過教育改正偏差行為。行為改變技術的要點如下:

1.需要明確、具體:
行為改變技術目的是改變行為,.需要清楚指出何種行為可以被接受、何種行為不被接受,要清楚向對方明確表示。在與個案互動之中,第一次採取暗喻方式顯然無效,道德勸說失敗,原因出自於沒跟對方明確提醒何種行為不被接受,透過修正,在第二次道德勸說之中,直接提醒個案配合當初維持公共空間的共識,並註明贈送清潔用品之目的,明確告訴個案其不良行為,不被接受。

2.需要由易而難:
改變他人行為是一個大工程,過程之中若一開始就設定高遠的目標,太不切實際,反而會讓自己感到挫敗。對於一個長期不願意維持個人衛生習慣、居無定所的人改變不良習慣,必須時常提醒對方,雖然其他學生有做到提醒,但每個人會受到互動模式的影響而變得標準不一,有時候會人會因為無法堅持而放棄原則,如此一來,個案便會覺得此一行為不過是做做樣子,配合的動機自然大打折扣。真正要改變他的行為必須做到定期提醒注意個人衛生,透過漸進方式較為可行。

3.恩威並施雙管齊下:
據了解本所學生經常因為個案問題相互檢舉,個案與所上其他學生關係並不和睦,經常出現爭端情況。人總是希望被肯定、被鼓勵,個案由於長期人際關係不佳,又因自己的行為總是遭受到投訴,更容易產生自我放棄的想法,以道德勸說方式比較容易獲得自尊、自信,自然更有意願朝進步的目標邁進。只要個案衛生習慣行為改善,連帶他人反感行為就會減少。

處罰或者強制驅離只是消極行為,其結果無法根本達到改變他人行為的目的。白紙黑字契約會比道德勸更為明確,使用研究室契約明確規範與約束行為,讓大家清楚權利與義務,契約擬定之後,必須依據契約內容執行,違反規定者,公權力有權力依法執行制裁。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效果會比只鼓勵不處罰,或者只處罰不鼓勵效果來的有用。

改變行為策略無法一次到位,必要時必須從第一個步驟再新重來一次,檢視是否有遺漏或需要改變之處,同時處理自己在執行過程之中所遭受的挫敗感。

One thought on “改變他人行為是一項大工程:資治通鑑之「周處除三害」與 群書治要之「改過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