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Omicron response, and Taiwan’s Omicron opening, shows how because th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 in terms of motives and outcomes, their state policies will of course increasingly diverge as much as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virus.
上個禮拜,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報出了一篇文章,比較台灣最近疫情爆發的回應跟中國這兩個月的封城政策。雖然分析這倆政府對疫情爆發的回應是有意義的,但文中還是忽略了兩案爆發的原由差異以及完全相反的後果。
上海跟北京本土傳染的來源最有可能是因為兩個月前舉辦冬奧而有條件開放邊境,使得病毒以緩慢的速度到處散播。因為中國的中央政府重視奧運所象徵的價值而不願意延遲冬奧,讓全世界的運動員帶著武漢肺炎回到中國,導致後來地方政府跟第一次病毒在武漢爆發一樣:太晚承認,對應不足,失控了。
今年跨年時,台灣是零本土確診的,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完全掌控了疫情。二月時,中國同時在辦冬奧,CECC指揮官陳時中跟民進黨決定他們想要開放邊境什麼?了。雖然去年的經驗,三月七號政府縮短隔離時間為10天,並開放了外籍商務人士進入台灣。一個月後本土確診者開始每天超過一百,兩個禮拜後超過了一千,再兩個禮拜後超過了一萬。不像去年疫情爆發時CECC瞬間回應,發出了四級警戒標準,禁止餐廳內用,KTV、酒吧都關閉了。今年目標不一樣,CECC的陳時中甩手不願意實施任何限制性社區防疫措施,說了「升降級標準已不適用」。不像中國的情況,因為台灣政府不敢回應,算是故意地失控讓病毒侵入台灣。
兩個地方的辯論越來越像兩個不同世界。中國是威權國家,所以媒體都回應了共產黨的思想:雖然有疫苗,雖然民眾想正常生活,疫情爆發時還是很危險… 為了社會穩定衛生安全,要拼命防疫。台灣的媒體由資本主義精英控制,除了藍派新聞的批評,偏綠跟中立媒體都讚美了台灣終於參與外面世界的混亂。
共產黨主要的目標是維持國家穩定,台灣民進黨的目標則是保持經濟健康。中國跟台灣的回應不能直接比較,除了減少死亡人數以外,兩個政府對開方邊境與否有相反的思考,當然也會施行不同的政策。
華爾街日報記者以為台灣還在維持清零的目標,但陳時中已經說過「清零已經不可能,未來將走向與病毒共存」。這不是因為Omicron太強了,是因為陳時中拋棄了他應負的責任。他不願意關閉酒店,禁止內用,取消音樂會,不想完全面對疫情,而讓病毒擴散至大街小巷。
陳時中說他希望武漢肺炎會變成跟流感一樣,但全世界的醫生都承認Omicron絕對不是最後的變種。陳時中好像以為今年疫情爆發及全國染疫後,台灣的老、弱、胖人的離開將使得過一次的人不會再得到,也不會再害怕病毒,我們就會回到以前的生活跟以前的消費習慣。但是,看國外的研究跟社會亂象就會知道陳時中在做夢,新的BA.4跟BA.5Omicron 變種越來越厲害,已經得過Omicron的人還能被傳染無數次。兩年前的疫苗明顯地幾乎已沒有效用,每次新的變種將帶來新的後遺症,像現在在美國爆發的兒童肝炎造成好幾位小朋友需要把肝臟切掉。開放之後就沒有救,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無憂無慮的生活。之後我們永遠要害怕出門,害怕大眾,害怕早死。
那篇文章多半是解釋政府要怎麼說服台灣人民不怕疫情。但基本上在民主國家,民眾意見要驅動政府,並非政府先決定政策後再找辦法洗腦民眾。陳時中明明已經決定好了台灣要走什麼路,但卻不經過公投。雖然還沒有承認,民進黨目前的想法跟2020的韓國瑜一樣:經濟比什麼都還重要。
迄今美國每日500個人左右因Omicron死亡,明年才能判斷台灣跟病毒共存有沒有美國的那麼「好玩」,犧牲台灣的老一輩跟小朋友的寶貴生命健康跟社會安全值不值得。
Written by Ari B.
Edited by Eddie C.